超前谋划 勇于担当 转危为安
益阳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益阳新闻网》所有,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近220万人受灾,紧急转移近18万人;近19万公顷农作物受灾,绝收3.6万余公顷;近5万间房屋受损,全倒房屋5000余间……7月上中旬,连续的强降雨天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带来了洪水、泥石流、滑坡、管涌、渗漏,致使全市汛情十万火急,成千上万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多年积蓄的财产毁于一旦!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全市上下干群一心,军民团结,在洪水到来时,坚持抗洪和救灾两手抓,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灾情发生后,全市立即开展生产自救,尽最大努力将损失降至最低,谱写了一曲惊天动地的抗灾救灾壮歌。
未雨绸缪,救灾抗灾能力全面提高
从1月中旬开始,市委、市政府在相关会议上反复提出要把防洪保安作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坚持及早部署安排,全面开展汛前检查,完善度汛预案,不断提高防汛救灾能力。
汛期到来之前,全市已储备砂石44.126万方、块石5.822万方、带类247.783万条、编织布98.960万平方米,救生衣、抢险冲锋舟、橡皮舟等物资器材迅速到位。我市重视抓好防汛抢险技术力量建设,强化在编在岗人员培训,聘请经历过1998年洪水的老专家为顾问,建立技术专家库。5月9日,在安化县举办山丘区防汛知识培训,200余人到场学习。5月11日,在沅江市开展洞庭湖区防汛抢险演练,600余人到场观摩,300余名湖区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及有关技术人员参加防汛救灾组织指挥与应急处险技术等知识培训。各区县(市)防指均组建应急抢险队伍,组织开展31次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演练,充分做好抢大险的准备。
然而,暴雨洪水之猛烈,所受灾害之严重,仍超出所有人的预想。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今年我市极端天气明显增多,强降雨频繁发生,尤其是7月上中旬的强降雨过程,导致山丘区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1059处,湖区堤垸发生滑坡、管涌、渗漏、跌窝等各类险情247处。强降雨导致全市2183767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178659人。农作物受灾188298公顷,成灾面积达96921公顷,绝收面积36488公顷;倒塌房屋2553户5346间,严重损毁房屋5110户13285间,一般损坏房屋17493户48034间。直接经济损失644630万元,其中农业损失242850万元,工矿企业损失72225万元,基础设施损失186263万元,公益设施损失51139万元,家庭财产损失92153万元。
灾情发生后,省委、省政府十分关心我市防汛救灾工作。省委书记徐守盛,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省防指指挥长、副省长戴道晋等省领导多次就益阳防汛救灾工作作出批示或亲临我市指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胡忠雄,市委副书记、市长许显辉多次紧急部署防汛救灾工作,要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确保不出现因灾死亡。由市级领导带队的8个工作组深入灾区一线,精心组织安排转移灾民,妥善解决灾民基本生活困难,迅速开展基础设施抢修,全力保障民生民利。
以人为本,生命安全得到最大保障
7月4日13时,根据资江流域当时的汛情水情和即将遭遇特大洪水的预报,市防指对安化、桃江、赫山、资阳、益阳高新区等资水沿线各区县(市)启动防汛I级应急响应。根据市防指关于资江沿线危险区群众转移的命令, 4日晚20时前,桃江县牛潭河垸、花果山垸,赫山区永申——高新区北峰山垸,资阳区新桥河垸以及资江沿线低洼地区群众7.72万人被紧急转移安置。一名名党员干部和武警、消防官兵在风雨中呼喊,一艘艘冲锋舟在湍急的洪水中奔驰。采取对口安置和就近安置等措施,全市妥善转移安置灾民近18万人,无一人死亡。
为最大限度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市本级紧急下拨救灾款、救灾棉被、救灾毛巾和米、食用油、面、矿泉水等生活必需品,各区县(市)下拨救灾款并购置大量生活必需品。全市各部门也把防汛救灾作为当时的主要任务。卫生部门排除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治小分队,分赴灾区和灾民安置点开展巡回医疗、疾病防控、环境消杀、饮用水安全监督管理以及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公路部门累计出动抢险人员1.28万人次,投入机械设备2780余台套,清除塌方79650立方。房管部门累计排查受灾房屋2823间,对存在明显安全隐患的房屋抓紧现场勘查,加快进行整改。国土部门紧急转移危险区群众7780人,成功避险7起,避免了人员伤亡。农业部门下派技术人员,组织调拨储备种子5万公斤,组织调运种子30万公斤、化肥3000吨、防控药物350吨、消毒剂70吨。供电部门及时处理用电故障,恢复供电30.95万户。
针对赫山区泉交河镇的严重灾情,成立了泉交河镇防汛救灾工作指挥部。在受灾严重的新安山、宁湖等7个村和香山社区共设置8个灾民安置点,集中安置受灾群众约3200人。针对全镇渍水达到2400多万立方米的险情,市防指先后2次向省防指申请紧急援助,从国家防总、省防指及我省9个市州抽调近90台(套)排水设备紧急驰援,昼夜排渍,确保群众及早回家,有效减少灾害损失。
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党组织。面对灾情,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时刻走在防汛抗洪的最前头,高举党的旗帜,亮出党员身份,涌现出了在泥石流到来时多次奔赴险境勇救5人的刘和伏等一大批冲锋在前、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先进典型,在防汛抗洪救灾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灾后重建,保障民生置于工作首位
8月9日,桃江县牛潭河镇,曾经被转移安置的居民回家后其乐融融;赫山区泥江口镇,因灾推迟的荷花艺术节热闹非凡;泉交河镇,被洪水漫过的田野又呈现出勃勃生机……
早在洪水未退之时,市委、市政府就要求各级各部门积极行动,及时组织群众开展灾后重建和生产自救,确保抗洪与救灾两不误。7月15日,市政府第60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防汛救灾工作。7月19日,全市灾后重建工作会议召开,要求根据《全市2016年灾后重建工作实施方案》,成立由市委副书记、市长许显辉任组长,副市长谢寿保任常务副组长,发改、财政、交通、农委等市直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全市灾后重建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9个专项工作组,分别负责综合协调、交通及公共服务设施恢复建设、内涝治理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恢复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及生产自救、房屋恢复建设及救助安置、卫生防疫、信访维稳和安全生产、资金保障、宣传报道等具体工作。
根据安排,全市上下把保障民生放在首位,把灾后重建作为全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7月20日起至12月31日,全市分三个阶段推进,完成受灾群众妥善安置、生产生活基本恢复、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的目标任务,确保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各责任单位、各区县(市) 在统一领导下,执行分工负责、联点帮扶、会商会办工作机制,强化保障措施,高效务实、扎实有力推动重建工作。
20多天时间里,全市灾后重建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抓紧恢复住房、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积极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改善民生。同时,科学制定方案,做到生产自救和力争外援同时发力,整合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农村危旧房改造、精准扶贫等资源,确保灾民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及时医治。
目前,这首全市上下同心同德重建家园的壮歌,仍在继续。
随机文章